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工地为什么要上智慧工地系统?

工地为什么要上智慧工地系统?

 2023-02-08     377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言论:

“其实现在大部分工地的智慧工地系统都是噱头和面子,劳民伤财,大部分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有时候要评奖了,这个是硬指标,那就花点钱搞一个,实际上有什么用呢,并没有~~

“因为工地没人干活,不整点新花样,饼都没得画”

“现如今大部分的智慧工地还是亏本赚吆喝,赚个名头......”


emo.png

 

小编看到如此偏颇的回答着实有点气吐血了,故写文拨乱反正。

关于智慧工地是什么?智慧工地包含哪些系统?本文不在赘述,请翻看历史文章。本期主要浅谈下“工地为什么要上智慧工地系统?”

 

为什么要上?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上的要求。每年有多少劳务纠纷?有多少烂尾工程?建筑工程行业占中国总GDP的多少?行业内有多少从业人员?这个数字大家不知道具体的,但就想想也一定明白,绝对不在少数。规范和完善建筑市场用工环境,解决建筑业面临的各项问题,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能有效地降低各项成本,同时确能部分解决问题,何乐而不为?

二是企业实际需要。确有企业需要通过科技的手段解决工地建设中的人员管理,安全管理,及施工数据分析等相关的诉求,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相较人而言可以实实在在的保证及时性、准确性、从长远考虑降低了成本。

 

上了能干什么?解决了面临的现实问题。

“智慧工地”这个概念也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也是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多个问题,到最终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系统组合。

最早各地政府关注的是工地扬尘治理问题,环境监测设备诞生了,政策要求项目需要监测工地环境质量,出现超标的要及时应对处理,同时监管部门可以远程监控项目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系统诞生了。要求将裸露地面覆盖起来,减少扬尘,AI裸土覆盖识别诞生了。

政策.png 

2018住建部发布《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各地软件企业争相开发工地劳务实名制管理软件,解决政府对工地劳务数据监测的需求。难道我们能说“实名制”对于企业而言一点用都没有?是真的觉得没有用,还是觉得“实名制管理”束缚住了企业?

任何一个产品地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一个迭代的过程,永远呆在实验室里产品不能称之为“产品”。“智慧工地”也是从功能性到适用性、实用性过渡的过程,相较最初,近年来确实优化了不少。针对早期的“智慧工地”系列产品更多的是因为政策要求推动建设,产品的需求挖掘也面对的监管部门,而现阶段政策和企业的需求同样重要。

迭代.png 

对已经应用“智慧工地”且对智慧工地持反对态度的企业而言,他们更在意的是束缚,是前期的建设成本,是否也关注下应用之后企业获得了哪些效益呢?

 

 

一个产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问题,那是为谁解决问题?

 

偏颇的观点:为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解决问题。

“智慧工地”现阶段已有数十个系统,主要涵盖人员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监管、进度监管、协同管理多个方面,说的简单点,就是采用各种智能硬件及相关的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用户的需求汇总展示出来,帮助用户分析、存储备份等。

 

可能单就某些企业而言,解决政府关注的问题是这个产品的主要价值,附带产生的隐性价值虽然企业也确实享受了,但是企业认为自己也是付出了真金白银和真金白银相比,那点所谓的“隐性价值”不值一提。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难道建筑企业真的真的真的不需要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解决自身的问题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部署了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成为构建数字经济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数字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只有跟上了步伐,抓住了机遇,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取到一席之地。

 

是否有效果?

“效果”这个东西,是一个“感受”词汇,因项目而异,因人而异,因解决方案而异。

企业微信截图_16758446318817.png 

智慧工地需求方和建设方良好的沟通,对企业痛点的挖掘,对企业管理者诉求的理解,对建设预算控制等都会影响到需求方对于“智慧工地”建设效果的体感,也许因为超了一点预算,需求方不满意;也许因为售后不太好,需求方不满意,也许真的是产品不行,使用效果不好,需求方不满意。业和智慧工地建设方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怎么样把智慧工地结合到施工企业自身工作中,怎么做能有益于企业,有益于项目。

 

总之一句话,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才能得到客观的结论。